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近日宣布,共有11家企业入选其“量子基准计划(Quantum Benchmarking Initiative, QBI)”的第二阶段(阶段B)。这一阶段标志着该计划正式进入从概念评估转向技术验证的新时期。
该计划目标是在2033年前判断量子计算能否在工业层面实现“效益大于成本”的实用应用。
01. QBI计划:从概念走向技术“深水区”
DARPA的QBI源自其“US2QC”(Utility‑Scale Quantum Computing Systems)与“Quantum Benchmarking”计划,旨在验证量子计算能否在工业规模上产生经济价值。
项目主管 Joe Altepeter 在早期回忆中坦言:“我们的起点是怀疑——怀疑是否有公司真的能建出完全容错的量子计算机。”他补充说,QBI的宗旨并非竞争淘汰,而是以第三方验证方式,独立评估各公司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与内在逻辑。
根据DARPA文件,QBI分为三阶段:
阶段 A:定义一条实现“效用级量子计算机”的可信路线;
阶段 B(当前阶段):详细评估研发计划、风险缓释方案与原型实验路径;
阶段C:由政府独立团队开展实物验证,检验原型是否能如设计运行。
不同于传统竞赛类项目,QBI的目标是“科学审计”——允许多条、甚至无一条路线最终成功,只要能厘清量子技术的真实潜力。

图|Joe Altepeter(来源:DARPA)
02. 全球11家公司入选:技术版图初现
截至2025年11月,入选阶段B的11家公司分布于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涵盖多种量子比特体系:

图|入选QBI的11家量子计算公司(来源:量子客)
这份名单凸显DARPA的多元策略——并行投资不同架构以防错判。 有趣的是,未能入选本轮的Rigetti、HPE及被IonQ收购的Oxford Ionics等企业,并不代表出局,而是处于不同时间线的评估过程。DARPA已确认未来仍可能有公司加入。
03. 验证思路:从“能否工作”走向“能否落地”
与2024年启动的概念阶段不同,阶段 B核心在于现实验证与风险拆解。 据DARPA报道,本阶段每家公司须提交完整的技术与原型计划书,明确:
量子体系可扩展性与容错能力;
制造与集成路径;
风险缓解措施(如误差校正、退相干抑制);
实验验证与成本模型。
DARPA将在一年内对这些方案进行深度审查。
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机构投资人与国家安全部门可首次获得量子产业的“工程可行性数据”,而非仅凭“量子霸权”概念。若结果积极,将为未来资金配置、芯片制造与政策监管提供可量化依据。
04. 量子生态的产业化信号
阶段B的开启,为全球量子计算企业带来两重影响:
其一,验证标准的确立 QBI采用统一的效用衡量标准——即“计算价值是否高于运行成本”。这将迫使厂商摆脱抽象的“量子优越”宣传,而转向能量效率、容错性能、系统寿命等可量化指标。
其二,资本流向的新分水岭 入选名单几乎囊括了2025年全球主要量子硬件模式:
超导体系(IBM、Nord Quantique)在成熟稳定性上领先;
离子体系(IonQ、Quantinuum)在保真度及可控性上占优;
中性原子与光子体系(Atom、QuEra、Xanadu、Photonic)则体现高扩展潜力。
这预示,未来量子投资将更偏向“跨技术分布式配置”,而非单一体系押注。
值得注意的是,DARPA仍允许阶段C有“零晋级”的可能,即若无架构能够证明工业可行性,该机构会将数据公开,防止量子泡沫继续扩张。
在“实用性量子计算”竞赛中,DARPA的QBI计划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工程验证框架之一——它并非由市场驱动,而是由国家战略需求与科研验证逻辑共同定义。
随着2026年阶段 B评估和阶段C硬件验证的推进,量子企业面临的挑战将不在论文,而在能否在可测、可证、可商用的层面证明自身价值。
引用:
[1]https://www.nextgov.com/emerging-tech/2025/11/11-companies-move-second-stage-darpas-quantum-benchmarking-initiative/409405/
[2]https://thequantuminsider.com/2025/11/07/darpa-advances-quantum-computing-initiative/
[3]https://www.hpcwire.com/2025/11/07/darpa-selects-11-participants-for-quantum-benchmarking-initiative-stage-b/
声明:本文来自量子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