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

李静,朱岩,王晗.可信数据空间赋能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生态转型:机制、路径与展望[J].中国数字出版,2025,3(6):1-8.

摘 要:文章聚焦数字出版产业在数据孤岛、权属模糊与协同低效等结构性困境下的生态转型问题,提出可信数据空间作为当前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对数字出版产业生态转型的赋能机制与实践路径。通过分析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层–资源层–价值层–生态层”的4层架构,揭示其如何以分布式信任构建、数据互通、价值创新及协同网络重构推动产业生态跃迁。提出了以制度设计为先导、技术部署为抓手、产业生态融合发展为目标的实践路径。未来,数字出版将向价值共创、跨域融合及内生驱动演进,形成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生态新范式。

关键词:可信数据空间;数字出版;产业转型;数据流通;生态协同

截至202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已超16 00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9.08%,产业增长势头强劲[1]。然而,在高速扩张的表象之下,数字出版也面临一系列亟须突破的挑战:数据孤岛导致资源错配、权属模糊引发价值流失、协同低效制约产业升级,传统中心化模式的技术瓶颈与制度缺陷日益凸显[2]。如何构建开放共享、可信协作、价值共生的新型产业生态,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可信数据空间(Trusted Data Space,TDS)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一种基于共识规则连接多个主体,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利用的新型平台。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正式发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重点部署可信数据空间体系建设工作,明确提出构建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生态的发展目标。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应用中,可信数据空间以区块链、隐私计算、分布式标识为核心技术支撑,通过“数据主权控制—价值可信流通—生态协同进化”的递进机制,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向“生态共治”的范式跃迁。其本质在于通过技术可信性重构制度可信性,进而实现数据要素在创作、传播、消费全链路的精准确权与高效流通。

本研究从产业生态视角切入,旨在揭示可信数据空间赋能数字出版产业生态转型的内在机制,探索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路径,以期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1 数字出版产业生态转型的挑战

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文化数字化的核心领域,近年在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上取得显著进展,但从内容资源和数据要素维度而言,仍面临多重结构性困境,制约着产业生态的深度转型。

1.1 技术体系碎片化与制度供给滞后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呈现显著的技术应用碎片化特征,主流产品仍集中于电子书、有声读物等基础形态,内容呈现形式多局限于二维平面。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逾60%数字阅读用户明确表达了对现有阅读体验的优化诉求[3],主要集中在互动性不足、界面同质化、沉浸式体验缺失等方面。尽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阅读产品已进入市场试验阶段,但受制于内容生产成本高、技术标准不统一、平台适配性差等现实障碍,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效应。技术应用的碎片化特征导致行业仍处于纸质内容电子化的初级阶段,未能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在三维交互场景构建、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及个性化服务延伸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与此同时,制度供给的滞后性对技术迭代形成掣肘,现行出版监管框架与行业标准主要面向传统出版业态构建,在应对智能推荐算法、跨媒介叙事等新型数字出版形态时呈现显著的不适应性,致使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向产业化应用转化[4]。

1.2 平台生态孤岛式发展与资源整合乏力

当前,数字出版平台普遍面临生态闭环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挑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业务模式呈现单一化倾向,多数平台或偏重内容分销而忽视数据资产的价值转化,如2023年我国电子出版物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增长仅0.2%,从利润维度来看,2023年较2022年降低21.9%。电子出版平台普遍停留在纸质内容数字化迁移的初级阶段,未能充分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也未打通内容生产链条,导致“数据–技术–内容”三要素割裂发展[5]。

(2)不同平台间壁垒显著,生态协同程度偏低。一方面,在知识产权保护、用户数据互通、内容资源共享等关键环节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与规则体系,导致平台间“信息孤岛”“资源孤岛”现象突出。以学术出版领域为例,国内主要学术平台如CNKI、万方、维普等虽各自形成一定垂直生态,但平台间数据壁垒严重,用户需分别订阅、重复付费、切换系统,极大制约了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效率[6]。另一方面,资源跨平台流动受限也影响了产业链协同效率。在产业边界加速消弭的融合发展态势下,单一出版企业既难以激活平台经济的网络协同效应,更缺乏构建创新生态所需的复合型资源,亟须通过需通过跨领域资源整合突破发展瓶颈。

1.3 产业链协同低效与价值链条断裂

数字出版产业链涉及内容创作、编辑加工、技术开发、营销发行等多个环节,但各主体间存在数据壁垒和利益分割。传统出版机构与技术供应商、渠道运营商尚未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导致优质内容资源难以实现跨形态(纸质出版物、有声读物、视频内容、元宇宙应用场景)的智能化转化。数据显示,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整体呈现下滑态势,剔除文教类刚需产品后,其他大类图书销售同比下降17.23%[7]。整个图书出版市场中,中小型机构受制于技术储备不足和运营资本有限,既难以深度融入产业链上游的技术研发环节,也无法有效对接下游市场的精准营销体系。这种结构性矛盾致使行业生态呈现“头部企业垄断化、尾部机构碎片化”的极化格局,严重制约了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8]。

1.4 版权保护与数据流通的平衡性难题

数字内容传播的开放共享特征与传统版权制度的排他性保护形成结构性冲突[9]。具体表现为两个维度的矛盾演进。

(1)数字化内容的多模态转化(如NFT数字出版物、元宇宙数字资产、AI生成式问答)导致版权衍生关系复杂化,传统版权确权体系难以适配动态化授权与碎片化交易特征。

(2)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流通需求与隐私安全保护的平衡机制缺失。从登记版权合同来看,2023年全国总数达16 693份,较2022年增长幅度不大,而作品自愿登记大幅增长,增幅超过40%[5]。但用户行为数据与消费偏好数据的采集、确权、流转等环节仍存在双重合规风险。例如,部分平台因用户数据过度采集被监管处罚,而合规数据的流通渠道又存在壁垒,导致“数据不敢用、不会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 可信数据空间赋能数字出版产业的核心机制

在数字出版转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可信数据空间作为支撑数据要素流通与高效配置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在为出版业带来机制性重塑。数字出版产业是以数据信息和内容为核心的版权产业,其资源不仅包括数字化的出版产品(内容数据),还囊括版权交易、库存管理、渠道分销等业务管理数据以及阅读行为、订阅偏好、服务反馈等运营服务数据,呈现“内容–业务–用户”深度融合、强版权驱动、多场景互动等独特特征。因此,可信数据空间赋能数字出版,不是简单的通用技术导入,而是围绕上述三大特性展开系统性嵌入与重构。

具体而言,赋能机制可从技术层、资源层、价值层与生态层4个维度展开,构建覆盖“信任构建–资源互通–价值创新–生态演进”的全链条赋能体系,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的高质量跃迁发展(图1),具体分析如下。

2.1 技术层:重塑以信任为核心的数字出版基础设施

可信数据空间赋能数字出版产业的进程在本质上是一场“信任重建工程”——内容真伪的识别、版权归属的确认、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等关键环节都高度依赖可验证的信任机制。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分布式技术构建内容可信流通的基础架构,强化内容创作、编辑、审核、发布全过程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10]。共识算法确保出版物数据从生成到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统一记录与验证机制,有效消解多主体协作中的不信任问题;分层加密与动态授权技术则保障了内容数据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合规调用与最小暴露原则,尤其适用于图书、期刊、教材等高敏感性内容的安全分发;模块化智能合约则通过“自动执行+可信约束”的方式简化版权授权、合作收益分配等流程,显著降低操作风险与人为干预成本。通过这些机制,可信数据空间为数字出版构建一个安全、透明、可控的数字信任底座。

2.2 资源层:打通内容资源、运营数据与用户数据的协同路径

出版业长期以来面临“内容孤岛”与“数据壁垒”并存的难题,尤其在跨平台、跨机构、跨业务链的协作过程中,数据格式不统一、接口协议不兼容、数据确权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制约资源价值的释放。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标准化治理与平台化运营的组合路径,为出版领域构建统一的数据资源图谱。

具体包括:①建立涵盖内容资产、业务过程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的数据标准体系,推动内容元数据、版本信息、使用记录、授权历史等信息的结构化与可识别化;②构建出版数据枢纽平台,集成数据登记、认证、确权、评估等功能模块,形成出版资源的聚合中心;③通过“贡献度–收益权”挂钩机制,引导作者、出版机构、渠道平台、读者等多主体参与数据贡献与共享,打破内容与用户、用户与行为之间的隔离状态,推动资源从线性堆积走向网络协同[11]。

2.3 价值层:从“内容产品”向“数据资产”转型

可信数据空间通过链上确权、行为数据融合评估、数据产品化交易和资产治理体系构建等过程,推动出版产业从以内容产品为核心的静态价值链转向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动态价值体系。

首先,在可信数据空间中,链上确权技术将内容转变为具有资产属性的数字资源。每一本书或每一份出版物,通过区块链生成不可篡改的哈希指纹,建立从创作、编辑、出版到分发和使用的全生命周期链路。该过程赋予出版内容可确权、可追溯、可公开验证的三重属性,构筑起数据资产入链并具有基础资产属性的前提条件[11]。

其次,可信数据空间通过结构化用户行为数据(如阅读时长、章节互动、购买轨迹)与内容数据(如关键词标签、主题分类、衍生版本)进行融合,形成可用于价值评估的复合指标体系。

再者,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发行数据产品、内容资源服务包等形式,将出版内容衍生成可交易的资产。除传统图书销售外,还可对话题性内容、课程内容、IP衍生内容进行数字资产化、通证化、分享化发行,同时在数据资产交易所或版权众筹平台等场景中实现流通。这种形式不仅让内容生产者持续获得收益,也将出版物纳入金融化、证券化的资产流转体系。

最后,数据资产化还重塑了出版生态的治理结构和增长动力。一旦内容成为可评估、可交易的资产,出版机构必须建立数据资产健康度治理、资产评估模型、收益分配机制等管理体系,将资产管理纳入组织治理的核心范畴。这不仅提升了出版内容的市场价值,也为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了新的融资方式与协作机会,实现出版业向“数字资产企业”角色的演进。以上创新范式将推动数字出版产业价值创造从线性增值向网络化增值的跃迁[12]。

2.4 生态层:协同网络的动态演进

在可信数据空间架构下,数字出版产业将由分散的生产与流通模式转向以“内容-业务-用户”核心耦合的自组织生态系统,这一系统由4级网络协同构成:原始数据层负责内容的创作、版权存证与上链;清洗加工层则由技术服务商对内容进行排版、标签化、OCR等处理,同时产生出版时间、授权信息等业务元数据;应用场景层聚焦出版机构和平台的精准传播、版权授权与营销运营;最终由读者或机构构成的消费终端层在阅读、付费、分享等行为中生成反馈数据[6]。通过链上存证、内容标签处理与用户画像等技术,各层实现闭环协作。系统依托智能合约自动衡量各主体在内容生产、加工、传播及用户互动中的贡献度(包括版权确权权重、标签加工质量、渠道推广效率、用户黏性指标等),实时或周期性地调整分润机制,同时通过共生协议制度化明确各参与方的产权归属、合规权限与协作边界。在可信数据空间内具备环境感知能力,持续监测内容热度、市场动态、用户行为趋势与政策变迁,同时基于这些信号自动优化推荐逻辑、合约参数及资源配置,从而推动数字出版在多主体协作下从传统线性流程全面跃迁到数据驱动、自组织并动态优化的出版生态新形态[13]。

3 可信数据空间赋能数字出版产业的实践路径

让可信数据空间真正落地、服务数字出版产业,既需要在制度规则层面先行设计,也要在技术部署层面重点突破,最终贯穿产业场景层面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系统衔接、可推广的全链条转型路径。

3.1 制度创新路径:构建数据可信流通的规则体系

首先,在制度设计层面,需建立贯通内容版权确权、业务交易透明及用户数据合规三大环节的一体化治理体系。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在数字出版领域的落地,首要任务是完善与数据确权、使用、交易、保护相关的制度供给,构建适配新型出版形态的数据治理规则体系[14]。

(1)确立数据主权导向的数据产权体系。在数字出版产业中,“数据持有—使用授权—价值分配”的链式逻辑尤为重要。内容创作者作为数据产生方,出版机构作为数据管理方,以及各类内容使用方(如读者、合作机构等)的权利义务边界需要明确划分。推动建立内容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的多元确权机制,以便更精准地保障各方权益,促进出版内容的合理流通与使用。

(2)构建可信数据交易机制。数字出版产业的数据交易涉及内容授权、版权转让等多个环节,围绕数据入链、定价、交易、结算全流程,制定数据出清标准与可信验证规则尤为重要。以此形成一套可量化、可交易、可审计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价体系,赋能数字出版内容价值的再发现。

(3)完善数据合规框架。在坚持网络内容审查底线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动态合规评估的弹性监管机制,针对出版内容的不同类型、受众群体等进行差异化监管。同时,沙盒监管、合规标识等新型制度工具能够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业务提供相对宽松且可控的试验环境,鼓励出版机构在不违背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内容呈现形式。

3.2 技术落地路径:打造可执行的可信数据基础设施

可信数据空间赋能数字出版产业转型的核心在于将可信技术能力有效传导至数字出版产业的制度规则与产业实践中,因此其技术部署必须紧扣数字出版的业务流程与行业特性,构建既可执行又可大规模推广的基础设施[15]。

(1)分布式身份体系(DID)部署,为出版机构、内容创作者、读者建立去中心化数字身份。在内容创作阶段,创作者的数字身份可以确保作品的原创性记录;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读者的数字身份有助于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的内容,同时实现行为可控、责任可溯,推动构建用户参与型出版新范式,例如,读者可通过自己的数字身份参与内容的共创、评价等环节,提升出版内容的质量和多样性。

(2)多方安全计算与隐私保护机制集成。在数字出版产业链条数据使用全生命周期中,嵌入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隐私增强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这可以破解跨机构协作中的数据安全信任壁垒,例如,不同出版机构之间共享用户阅读偏好数据以优化联合营销活动,同时保障用户隐私不受侵犯,促进出版业内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创新,提升行业整体的市场运营效率。

(3)可信中台建设与场景化接口集成。围绕出版业务全流程构建智能合约驱动的服务中台,开放标准化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软件开发工具包,实现可信数据空间在内容创作、版权管理、精准分发等业务模块的快速嵌入,提升出版机构的业务自动化水平和内容服务能力,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内容需求。

3.3 产业融合路径: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的重塑重构

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升级与制度再造,更是产业生态的重塑。为实现数字出版产业从单点创新向系统跃迁的转变,需推进多层级、多主体的融合协同[16-17]。

(1)打造“可信数字出版”融合应用试验区。依托北京、杭州、广州等具备出版资源与技术创新双重优势的城市,设立可信出版数据空间先导区,围绕“数据+内容”融合展开区块链版权链、数字资产交易所、内容确权与流转平台等关键场景试点,加快形成一批机制可复制、路径可推广、模式可持续的示范工程。

(2)推动行业联盟与平台共建。通过组建由出版机构、科技企业、科研单位、标准组织共同参与的“可信出版产业联盟”,推动统一数据格式、接口标准和认证体系,实现上下游间的高效对接与协同治理。这意味着从内容创作源头到印刷、发行、销售等各个环节能够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

(3)打造出版–教育–文旅等跨界融合场景。依托可信数据空间打通数字出版与教育教学、文化旅游、内容IP孵化等新兴消费场景,在数字教材、沉浸式阅读、元宇宙出版物等方向探索差异化融合路径,拓展出版产业边界与内容价值外延。

4 数据赋能数字出版产业生态重构的趋势

可信数据空间的引入,不仅为破解数字出版当前困境提供了关键抓手,更为其未来发展打开了通往高阶生态重构的想象空间。随着技术进步、制度优化与产业融合的深入推进,数字出版产业有望实现从“数据赋能”向“生态重构”的跃迁,呈现以下几大发展趋势。

4.1 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回归

当前数字出版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转型,但仍多停留于效率提升与成本压缩的工具理性层面。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将进一步引导产业回归价值理性,即以内容价值与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高可信度的数据支撑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创制与高效分发,推动出版从“内容供给”向“价值共创”转型,重塑数字出版的人文内涵与文化使命[18]。

4.2 从要素连接向生态协同进化

传统出版链条中各环节往往以线性逻辑相互连接,协同成本高、响应效率低。TDS的构建,使出版产业链的各要素不再是“孤岛拼图”,而是通过数据要素的高频互动与价值反馈,形成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的生态网络,实现从“静态连接”向“动态协同”的跃升[19]。未来,出版机构、技术平台、内容创作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平等、开放与共生,共同构建持续演进的产业生态系统。

4.3 从封闭系统向跨域生态开放

数字出版的边界正在被打破,未来的发展将不仅限于出版本身,而是向教育、文化、娱乐、旅游、社交等多元领域渗透[20]。可信数据空间在标准、身份、合约等底层规则的统一协调下,将促进不同产业间的数据协同与服务集成,推动形成以出版为核心节点、以内容为流通媒介的跨域融合生态。例如,通过构建数字教材与虚拟展演的共享平台,实现出版内容在教育与文旅场景的共通使用与商业价值再挖掘。

4.4 从政策引导向机制内生驱动

在可信数据空间的支撑下,数字出版的制度体系将逐步由外部监管驱动转向内生机制优化。一方面,基于智能合约和可编程规则的“自我治理”机制,将在数据确权、版权保护、价值分配等方面实现自动化管理与合规保障;另一方面,以“数据主权+价值激励”为基础的机制体系,也将激发内容创作者与平台的内在创新动能,推动形成数据自循环、价值自生成、生态自演进的发展新格局。

5 结语

长远来看,可信数据空间对数字出版的推动将不止于具体应用场景的优化,更将在制度层面重塑整个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范式。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制度化建设不断推进,数字出版将成为率先完成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确权交易机制健全与价值流通闭环完善的“样板产业”。这一转型不仅有助于释放出版内容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也为我国在全球文化数字化竞争格局中赢得制度话语权提供先发优势[21]。

未来,传统出版业将在可信数据空间的赋能下融入更广阔的数字文化生态,与教育、文旅、知识服务等产业协同共生,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拓新。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规模超1.6万亿元!数字出版产业活力强劲[EB/OL].(2024-09-22)[2024-10-24].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 6975805.htm.

[2] 刘彦妮,何志勇.数智时代下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5,33(2):

20-24.

[3]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EB/OL].(2022-06-08)[2024-11-12].http://www.cadpa.org.cn/3277/202206/41513.html.

[4] 吴书林.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策略与技术应对措施[J].传播与版权,2024(7):108-110.

[5] 中国记协网.2023年新闻出版统计公报[EB/OL]. (2025-03-19)[2025-06-09].http://www.zgjx.cn/20250319/591d7775cc7f4ebb8742968cbeb4dc84/c.html.

[6] 国秋华.面向高质量发展构建数字出版企业创新生态系统[J].中国编辑,2024(2):77-83.

[7] 中金易云报告发布:2024年图书市场降幅较大[EB/OL].(2024-01-05)[2025-06-09].https://www.keyin.cn/news/2530.

[8] 尹召凯,王莉.数字经济赋能数字出版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理路与进路[J].中国数字出版,2024,2(5):122-130.

[9] 马瑞洁,戚德祥.产业生态视阈下出版知识服务版权保护机制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3(4):50-56.

[10] 唐长乐,张晓娟.建立数字信任: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的信任基础、内在逻辑与实现框架[J].图书馆论坛,2025, 45(9):136-145.

[11] 樊振佳,刘亭孝.可信数据空间:构筑文化数据流通与价值共创的新平台[J].图书馆建设,2025(2):29-31,48.

[12] 张妍,赵宇翔.面向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可信数据空间培育思考[J].图书馆建设,2025(2):43-48.

[13] 刘晓莉,张雷.数字出版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功能与策略[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0(12):38-44.

[14] 苏宇,卢怡.数据要素可信交易流通:共同数据空间的制度塑成[J].电子政务,2024(12):53-64.

[15] 包晓丽.可信数据空间:技术与制度二元共治[J].浙江学刊,2024(1):89-100,239-240.

[16] 徐鹏,罗培.以数字出版为基打造出版业新质生产力:中外比较、重点环节、实施策略[J].中国数字出版, 2024,2(3):29-36.

[17] 夏义堃,程铄,王雪,等.数据空间建设的实践进展与运营模式分析:基于Data Spaces Radar的案例[J].图书与情报,2024(2):18-32.

[18] 李若男,赵轩.基于价值链的数字出版平台版权生态治理:模型构建与实践路径[J].中国数字出版, 2025,3(1):51-60.

[19] 陈洁,郑梦琦.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出版产业链的要素变革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5(1):21-27.

[20] 陈丹.数字出版的学科使命与人才培养[J].中国数字出版,2024,2(6):3-4.

[21] 康培培,苏琴.中国出版业全球化布局研究:实践探索、经验借鉴与未来进路[J].中国数字出版,2025, 3(1):113-120.

作者简介

李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数据、产业孵化等。

朱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包括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数字生产关系、产业区块链、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金融。

王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数字产业、互联网产业等。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数字出版,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