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法案、勒索软件攻击、信息物理系统和董事会级别审查,逐渐成为安全和风险负责人需要优先关注的事项。
美国FTC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规定,规范健康类APP和可穿戴设备厂商对个人信息处理。
国家在数据安全监管保护的战略布局,体现了国家对保障数据安全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志和决心。
本文认为各国应当重新审视实施数据本地化理由的合理性,全面评估数据本地化是否可以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
隐私计算致力于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 与国际隐私保护实践中倡导的“通过设计保护隐私(privacy by design)”理念相一致,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信在今后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数字经济全球化发展愈演愈烈,在融入数字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护好在我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重要数据和依法应当进行安全评估的个人信息就尤为关键。
中国寿险行业以“人的身体和寿命”为服务和工作的对象,既与个人生命健康信息相关,也与金融财富信息相关,与保险标的的每一次接触,都涉及个人信息的处理。无疑,《个人信息...
大多数政府官员似乎并不完全接受彻底禁止支付赎金的想法。专家表示,更好的选择是强制受害者报告勒索软件攻击。
易纲行长在2021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就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分享一些思考和看法。
近期,微软发布了第二份年度数字防御报告,指出俄罗斯黑客在2020年7月到2021年6月间攻击频率提高,成功入侵比例也从前一年的2成增加到3成。
本文将系统梳理我国多部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搭建的个人信息跨境流动的规则体系,并深入讨论个人信息跨境流动制度对我国数字经济国内发展与国际博弈双重面向的影响。
《指南》阐释了车联网不同场景下的隐私保护和数据风险以及应对措施,这对我国车联网领域的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个人信息保护法》三读通过,标志着我国对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方面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但相对应的是,作为“信息处理者”的企业也有了法律上新的义务。
该能力可帮助企业管理数据隐私风险并构建具有隐私弹性的工作场所,以及自动响应大规模主体权利请求。
问答的这次更新旨在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其指南之前的修订相配套,增强法案在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防范化解大数据时代进行个人信息保护的潜在风险,具体有以下四大焦点...
近期,国际社会对跨境数据流动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欧洲数据保护机构对科技巨头在数据方面的审查进一步加强,国际跨境数据流动频现新动向。
建议我国在行业领域推进个人信息泄露安全管理工作以及落实公益诉讼机制,多措并举实现对于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有效治理。
本文分析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数据本地化不同路径与国家安全考量。
面对不断变化的监管规则,企业应积极搭建内部合规敏捷治理结构。
欧洲议会刚刚通过决议,呼吁全面禁止在公共场合进行大规模面部识别,对AI面部识别技术的监管进一步收紧。实际上,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规范和管理早已成为国内外的共同难题。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