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讯》杂志上的论文写道,安全专家对“物理不可克隆功能”(PUF,指其属性无法复制的物理对象)越来越感兴趣,而蚕丝就属于这种物理对象。其原理为,半导体中存在的电变现象(electrical variation)可以被用于生成每个设备特有的密钥,使得每个芯片都可以具备PUF功能。

论文的作者是韩国光州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杨敏松教授,他认为,从更好的加密密钥到为物理对象提供唯一标识等工作,都需要PUF来助力,而蚕丝由于其交织纤维的复杂结构正好符合需求。

“当光束击中无序的、密度适中的蚕丝纤维时,会引起光衍射”,由于每一条蚕丝都有自己独特的纤维图案,因此产生的光线也是独一无二的。

论文作者捕捉、分析并数字化了这些光束,发现其可以生成海量的熵值,这个熵值大到需要5乘以10的41次方年,才能复制出一块蚕丝样本所具有的唯一的光签名。

研究人员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蚕丝读卡器,测试了一个用蚕丝做的身份卡,并建议内嵌PUF模块来识别。

但要将这类研究转化为产品,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工程化。论文没有说明蚕丝身份卡是否能在你的钱包中保存一段时间,也没有提及在经过洗衣机蹂躏或是放在抽屉中一段时间后,蚕丝中的身份信息是否还能够留存。作者指出,蚕丝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他显然没有考虑把蚕宝宝列入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是否合乎道德。

声明:本文来自数世咨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