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成立以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微加工中心(以下简称“微加工中心”),在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持续支持下,实现长足发展,在设备加工能力、社会开放程度、年均开放机时、服务用户人数等方面均位于同类平台前列。在工作过程中,微加工中心始终坚持共享理念,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设备共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建立集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将大型公共实验平台共性问题和超净间、微纳加工设备的特性问题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一套内容全面、特点突出、易于操作的安全培训和共享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安全管理能力和设备共享水平。
一、持续完善设备共享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构建安全管理制度。统筹考虑实验室设计、建设、管理,围绕设备配套布局、各项规章制度、用户安全培训、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等形成完备管理操作制度。二是健全安全责任体系。严格对照安全管理规定,建立分级负责管理体系。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准入制度,并与线下门禁系统联动,确保未经培训不入门、未经考核不操作。三是完善培训管理体系。对安全防护知识、应急管理方法及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系统培训。结合现场观摩、实操培训、应急演练等确保全员参与、迅速反馈。
二、强化安全培训过程中的共享思维运用
一是突出过程性,做到安全管理闭环全覆盖。依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平台,建立覆盖组织制度、培训对象、风险管控、隐患排查、责任落实等的全流程安全管理体系。二是突出全面性,做到安全培训内容全覆盖。围绕实验室管理重点关注的安全风险点、一般性安全知识以及水、电、气、化学品使用,辐射、放射性安全,消防安全及逃生路线,环境安全等设置培训内容。三是突出便捷性,做到线上线下全覆盖。用户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便捷登陆培训账户,方便快捷获取安全培训内容。结合用户需求多样性,匹配设备使用以及培训考核周期,针对性设计安全培训内容和考核题库,打造灵活全面的培训考核系统。
三、做好设备共享重点领域的安全管理
一是注重发挥“人”的安全核心作用。按照“全员、全面、全程”要求,对培训内容、参加人数、培训效果等进行动态实时记录。强化新人员、新工艺、新设备使用培训,做好老用户跟踪。二是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围绕水(液)、电、气、辐射、放射性、激光等重点要素的安全使用,从可能导致的伤害、常规预防措施、使用注意事项、突发情况应对等方面开展分类培训。三是全面强化消防安全管理。重点加强易燃易爆危险品、化学废弃物、用电不规范或电路老化等火灾隐患提示;结合火势强度和发展阶段,围绕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消防器材使用以及安全有序撤离等进行针对性培训,有序规划逃生路线,做好公示和引导。
四、强化设备共享的全流程安全管理
一是重点环节全覆盖。人员管理方面,形成了培训考核准入、设备使用预约登记、实验过程记录等的全过程管理;实验设备管理方面,开展操作规范培训,强化关键风险点提示,做好使用台账,强化安全记录。危化品管理方面,建立分类和品名目录,围绕安全存放、规范使用、科学处置、有序回收各环节,强化过程管理和安全培训。二是使用过程全覆盖。通过将平台网站、设备刷卡上机和计费系统与校园卡系统数据对接,建立预约管理安全责任制度,用户必须经注册登记,提前确定预约设备后,方可使用。三是线上线下全覆盖。在线下对重点工艺气体存放、辐射、放射性安全、用水用电安全等建立风险信号标识;在线上,通过监控设备、物联网感知系统、自动报警装置等建成立体化监测和感知体系,实现对实验室安全实时、精准掌握。
五、建立设备共享和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一是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持续强化实验数据产生、存储、加密等的过程管理,全面落实数据安全管理责任。二是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强化信息登记录入,明确实验室知识产权、信息和数据所有权的归属,通过建立数据移交制度,强化科研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及有关整理分析的结果)及各类实验材料的跟踪管理。三是确保实验成果保密,对用户信息、实验参数以及未公开的实验成果严格保密,须经授权后方可查阅、复制和使用他人实验过程和成果数据。
在数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大型实验平台作为科技创新试验田,必须率先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探索设备共享和安全管理有效路径。一是不断夯实设备共享管理的数智基础。持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安全可靠且具备较强算力的数字管理系统,为相关管理和决策提供智慧模型和算力支撑。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提升共享管理效率。要注重标准建设,在降低管理成本上下功夫;注重过程管控,聚焦数据安全做文章;突出全员参与,在促进信息共享上多用力。三是努力推动资源共享与安全管理的融合互促。一方面不断优化数据分析算法,及时发现数据背后潜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不断强化科学规范建设,总结形成最佳实验路径,动态优化科学研究规范,持续提升设备共享能力和科研产出效率。
作者:黄春玉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南京 210000
来源:此文为缩减版,《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4 Vol.(6)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声明:本文来自科情智库,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