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美国现代战争研究所发表威廉·J·巴里(William J.Barry)博士的文章《战略半人马:利用混合智能加速人工智能战争节奏》(Strategic Centaurs: Harnessing Hybrid Intelligence for the Speed of AI-Enabled War)。现代战争正被海量数据和智能革命重塑,传统军事决策体系面临变革和挑战。文章提出“战略半人马”概念,即人类主导战略决策,机器提供认知辅助,通过人机智能融合的模式应对战争动态的不可预测性,共同完成战略决策。文章基于混合智能效能、实际战例以及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研究积累等现实依据,探讨“战略半人马”的必然性、混合智能的战略影响、历史镜鉴及AI军事化的陷阱,并提出风险预警。
《战略半人马:利用混合智能加速人工智能战争节奏》
编译:怀玄
全文摘要与关键词
0.背景:面对海量数据导致的模式识别困境,传统军事决策体系已显疲态。这一挑战亟需革命性解决方案——“战略半人马”应运而生。
1.战略半人马的必要性:人机协同的战争演化论
①国际象棋实验的启示:人机协同国际象棋,决策时间很关键;
②战场现实的演化逻辑:美军IVAS系统,算法削弱人类决策权; ③战略层面的伦理警戒线:AI战战略需人机协同,防止伦理危机。
2.混合智能的战略影响:重塑战争“竞争连续体”
①竞争阶段的认知革命:军级和战区层级的混合智能通过三重机器建议塑造优势;
②AI赋能的战术革新:在AI驱动的高节奏战场,能通过持续战术行动快速实现战略效果的部队,将在终局博弈中占据主导。
3.历史镜鉴:当战略思维滞后于技术变革
布洛赫尖锐指出:“我们输掉战争,是因为我们的指挥官用1918年的头脑指挥1939年的军队。”
4.吸血鬼谬误的现代演绎:AI军事化的陷阱
①吸血鬼谬误”(Vampire Fallacy):在制定战略时,决策者往往倾向于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或固定模式,而忽视了环境的变化和新挑战的出现;
②以色列“薰衣草”系统的警示:此案例印证了战略半人马框架的必要性——既要制衡人类对机器的盲目崇拜,又需约束人类的非理性冲动。
5.风险预警:规避AI战争的致命陷阱
①算法霸权风险:战术层面向牛头人模式的演化需战略层面的主动制衡;
②升级失控危机:AI驱动的先发优势迷信可能引发安全困境,因此,战争始终是人类价值与道德伦理的终极展演。
6.结语:
战争智能化的浪潮既是技术赋能的必然,亦是人性维度的终极试炼——当算法以微秒级速度解构战场迷雾时,人类必须警惕效率至上主义对战争本质的异化。未来战争的胜者,必是那些既能将数据转化为认知锐度,又能以人类文明为锚点抵御技术僭越的文明体。在这场智与善的永恒博弈中,“战略半人马”或许不仅是制胜之匙,更是人类在AI狂飙时代守护战争伦理的最后防线。 战争数据洪流大,需人机协同应对。现代战争正被卫星、无人机、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编织的数据洪流重塑。单架MQ-9“死神”无人机每秒产生的数据即可达TB级,而战区级作战云每天需处理的数据量堪比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的2.5倍(注:美国国会图书馆数字化馆藏约20PB)。面对海量数据导致的模式识别困境,传统军事决策体系已显疲态。这一挑战亟需革命性解决方案——“战略半人马”(Strategic Centaur,源自希腊神话中人首马身的智慧生物,喻指人类战略直觉与机器认知能力的深度协同)应运而生。
人机融合应对战争挑战,需重构军事体系。这一概念延续了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Offset Strategy,指通过技术代差抵消对手数量优势的军事竞争策略,当前聚焦AI、自主系统与网络战)的核心思想,旨在通过战略层面的人机智能融合,应对战争动态的不可预测性。当前西方军事体系在战略层面仍缺乏整合人工智能的成熟框架,若缺乏指导原则就仓促应用AI,将导致“技术空心化”:战术层面看似高效,却因战略失焦加剧伤亡与资源浪费。为此必须重构军事组织流程、规划文化及教育体系,最终实现更快速精准的战略决策,全面提升作战效能。
01
战略半人马的必然性:人机协同的战争演化论
未来战争将形成人机深度协同的“战略半人马”体系,其运作依赖经过严格筛选、权威验证的实时数据流。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专家保罗·沙雷提出的“半人马作战”(强调人机智能互补)与“牛头人作战”(Minotaur Operations,源自希腊牛首人身怪物,指机器主导、人类沦为执行工具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1.1 国际象棋实验的启示 人机协同国际象棋,决策时间很关键。在经典的人机对抗实验中,纯粹依赖AI的国际象棋程序虽能击败人类冠军,但“半人马模式”(人类棋手+AI辅助)可创造更完美的对局。关键变量在于决策时间:当棋手拥有充足时间(如30分钟)分析机器建议时,人类能够融合直觉经验与算法分析;但当决策窗口压缩至30~60秒,人类的认知价值趋于归零,系统即退化为“牛头人模式”——人类沦为算法的被动执行者。 1.2 战场现实的演化逻辑 美军IVAS系统,算法削弱人类决策权。以战术层面为例,美军“综合视觉增强系统”通过混合现实护目镜提供实时战术数据。士兵可透视墙壁查看友军位置与威胁热点。但复杂算法和数据处理将自然催生"牛头人"动态——在时间受限环境中,当机器确定目标并设定有限人工干预标准时,人类对半人马模式的控制力将被削弱。 1.3 战略层面的伦理警戒线 AI战战略需人机协同,防止伦理危机。战术层面向牛头人模式的演化或许具备效率合理性,但若在战略层面任由生成式AI扮演“数字将军”,将引发无法量化的伦理危机。例如,AI若基于社交媒体数据自动生成“高价值目标”清单,可能触发无差别打击,摧毁战争法中的“区分原则”(区别战斗人员与平民)。因此,战略半人马体系既是技术必然,更是道德必需——人类必须即刻开展混合智能训练,防止算法霸权侵蚀战略判断的终极责任。 02 混合智能的战略影响:重塑战争“竞争连续体” 现代战争的“战略层级”涵盖国家政策转化(国防部长职责)、全球战略制定(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战区战役规划(作战司令部)。混合智能将在“竞争连续体”(Competition Continuum,指从和平竞争到全面冲突的动态光谱)中产生全方位影响,其中对战区决策的影响最大。 2.1 竞争阶段的认知革命 军级和战区层级的混合智能通过三重机器建议塑造优势。在非武装对抗阶段,军级和战区层级的混合智能通过三重机器建议塑造优势:指挥权限动态配置——AI分析对手演习模式,建议给前沿部队何种程度的战术自主权;威慑态势智能构建——通过兵棋推演模拟不同部署方案,对对手决策施加影响;冲突触发时机预测——识别对手经济波动、社会压力等“战略脆弱性窗口期”。 当对抗具备同等AI能力的对手时,开战决策直接决定战略主动权归属。2028年兰德公司推演显示:若红蓝双方AI系统同时监测到冲突阈值,先发制人方可在首轮打击中摧毁对手45%的关键节点,而滞后方反击成功率不足12%。 2.2 AI赋能的战术革新 AI战场,战术行动影响战略博弈。在AI驱动的高节奏战场,能通过持续战术行动快速实现战略效果的部队,将在终局博弈中占据主导。例如:班排级“战略微行动”——配备AI终端的侦察小组,其发现的通信节点漏洞可能直接触发战区级电子战压制;旅级“认知机动”——通过伪造AI生成的假想部队调动数据,可诱使对手误判主攻方向。 精确协同、机器增强分析和实时调整将提升决胜概率,但根本在于认知优势。掌握决策主导权者既能设定交战规则,又可预见关键路径,使战术行动始终对准战略目标。近实时数据处理虽超越人类独立能力,却可通过人机融合实现理解速度飞跃。风险在于:若数据遭污染(如深度伪造的卫星图像),快速决策将导致速败。因此,构建可信的企业级人机整合系统成为决胜关键。
03
历史镜鉴:当战略思维滞后于技术变革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在《奇怪的战败》(Strange Defeat,1940年法国战役反思录)中揭示了思维僵化的致命后果:法军高层沉迷于静态防线与缓慢决策周期,而德军通过无线电协调的“闪电战”实现了认知降维打击。布洛赫尖锐指出:“我们输掉战争,是因为我们的指挥官用1918年的头脑指挥1939年的军队。”
在信息超加速的现代,迟缓的战略思维将遭电子化对手认知压制。2023年的乌克兰战场已现端倪:乌军通过商用星链(Star-link)卫星+AI软件,将炮兵反应时间从20分钟压缩至90秒。若传统军事强国仍固守“48小时决策周期”,其战略指挥部可能将沦为“数字化石”。
04
吸血鬼谬误的现代演绎:AI军事化的陷阱
“吸血鬼谬误”(Vampire Fallacy)
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陆军退役中将H·R·麦克马斯特曾提出“吸血鬼谬误”(Vampire Fallacy),指的是在制定战略时,决策者往往倾向于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或固定模式,而忽视了环境的变化和新挑战的出现。
麦克马斯特认为,这种思维模式就像“吸血鬼”一样,依赖于过去的“血液”(即旧有经验),而无法适应新的现实。他强调,战略制定需要动态调整和创新,避免被过时的观念束缚。麦克马斯特表示,美军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基于效果的作战”(Effects-Based Operations,主张通过精确打击直接达成战略效果的理论)已在实践中遭遇挫败: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虽能用GPS炸弹摧毁伊军指挥部,却无法用算法预测伊拉克部族政治的复杂反弹。
以色列“薰衣草”系统的警示
以军在加沙部署的AI系统“薰衣草”(Lavender)通过手机信号、社交数据与亲属关系网,近乎实时追踪加沙全境人员。当系统判定某人有90%概率关联哈马斯时,目标数据包即被发送给人类分析员——后者平均仅用20秒“审核”,且标准常简化为“确认目标为男性”。这种模式虽提升打击效率,却导致战略监督缺失:过度关注战术杀伤,忽视战后治理与仇恨螺旋的长期代价;情报能力退化:年轻分析师沦为“AI确认按钮”,失去独立情报研判的能力。此案例印证了战略半人马框架的必要性——既要制衡人类对机器的盲目崇拜,又需约束人类的非理性冲动。
注:以色列军队的“薰衣草”(Lavender)系统是一款由以色列国防军精英情报单位Unit 8200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主要用于识别和生成潜在攻击目标名单。该系统通过分析社交媒体、通讯录、位置数据等信息,快速筛选出与哈马斯或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PIJ)相关的个人,并生成目标清单供军方使用。
05
风险预警:规避AI战争的致命陷阱
5.1 算法霸权风险 战术层面向牛头人模式的演化需战略层面的主动制衡。未经约束的AI整合将陷入技术至上陷阱:在代理人战争中,自主无人机群可能因错误识别徽章实施“友军误击”;在大国对抗中,过度依赖AI预测可能导致战略误判,如误判对手核准备而抢先将态势升级。 5.2 升级失控危机 AI驱动的先发优势迷信可能引发安全困境。克劳塞维茨强调的“军事天才”特质——融合勇气(源于肉体磨砺)与智慧(来自精神苦难)的独特人性——仍是抵御算法霸权的终极防线。当机器建议“75%概率应先发制人”时,唯有人类能权衡:那未被数据化的25%是否包含文化误读?胜利的算法定义是否符合国家长远利益? 因此,战争始终是人类价值与道德伦理的终极展演。美军必须加速AI整合以保持优势,但更需铭记:暴力本质无法剥离——无论算法如何精密,战争的残酷性终需人类承受;人性的维度不容消解——从战俘处置到战后重建,机器无法替代人类的共情与责任。战略半人马框架的价值,正在于守护这个危险而必要的平衡——让机器扩展认知边疆,而人类坚守文明底线。 06 结 语 战争智能化的浪潮既是技术赋能的必然,亦是人性维度的终极试炼——当算法以微秒级速度解构战场迷雾时,人类必须警惕效率至上主义对战争本质的异化。历史与现实共同发出警示:真正的战略优势不在于算力碾压,而在于驾驭人机共生的辩证智慧。未来战争的胜者,必是那些既能将数据转化为认知锐度,又能以人类文明为锚点抵御技术僭越的文明体。在这场智与善的永恒博弈中,“战略半人马”或许不仅是制胜之匙,更是人类在AI狂飙时代守护战争伦理的最后防线。
参考文献:
https://mwi.westpoint.edu/strategic-centaurs-harnessing-hybrid-intelligence-for-the-speed-of-ai-enabled-war/
声明:本文来自认知认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