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金钧 中国信通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工程师

8月7日,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发布报告《艰难的平衡:隐私、国家安全和数据自由流动》(以下简称“报告”),分析美国数据跨境流动政策重大转变的成因及影响。2023年10月,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谈判中放弃该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数字贸易主张,其中包括关于数据跨境自由流动的要求。2024年2月,美国时任总统拜登签署第14117号《关于防止受关注国家获取美国人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的行政命令》,防止美国人数据流向中国等特定国家,进一步确证了其在数据政策方面的转向。报告客观分析了美国从倡导开放到逐步限制的政策转变动因,以及对全球经济和安全的深刻影响。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是梳理美国数据政策的历史演变。第一阶段是1970年到2016年的开放倡导期。这一时期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拥有领先地位,使其成为全球数据流动的主要推动者。其在1997年发布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主张“无限制的跨国信息流动”,呼吁国际社会减少对数据流动的壁垒。第二阶段是2017年至2020年的过渡调整期。特朗普政府通过《国家网络战略》将数据定义为“战略资产”,标志其政策逻辑从“经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并在《保护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供应链安全的行政令》中首次建立“外国对手”分类监管框架。第三阶段是2021年至今的选择性限制时期。重点关注中国、俄罗斯等特定国家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美国构成的威胁,如第14034号《关于防止外国对手获取美国人敏感数据的行政命令》将基因组数据、地理位置等数据纳入特殊管制,后续第14117号行政令、《保护美国人数据免受外国对手侵害法》进一步细化相关数据限制举措。

二是揭示美国数据政策转变的动因。美国数据政策的转向是技术变革、地缘政治和国内利益等多重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5G等领域的快速崛起挑战美国霸权,促使其将限制数据流动视作战略遏制工具。美国WTO电子商务谈判陷入僵局,在多边机制失效后,美国转向“全球数据伙伴关系”等“俱乐部式”规则制定模式。国内格局方面,Palantir、Anduril等新兴科技企业积极推动2024年《国防授权法案》纳入数据封锁条款,共和党“中国威胁论”与民主党“平台监管论”则在数据安全方面达成共识。政策认知方面,人工智能高质量训练数据即将耗尽,促使美国将数据视为“数字石油”,建立“国家AI数据储备”计划,模仿战略石油储备机制。同时将商业数据采集、算法训练、精准推送纳入国家安全评估框架,形成“数据武器化”新型威胁认知。

三是分析美国数据政策转变的具体影响。美国数据政策的转变不仅重塑其国内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更对全球数据治理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国内层面,为满足相关数据合规要求,美国企业平均增加了23%的数据治理支出,依赖数据跨境业务的企业市盈率平均下降了15%,同时其数据限制政策将阻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创新。国际层面,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全球GDP下降5%、出口减少10%。受美国数据政策影响,更多国家采取数据限制举措,加剧全球数据政策碎片化趋势。美国在全球数据治理中的领导力和可信度受到削弱,为中国等推广其数据治理理念提供空间。

该报告对美国政府数据政策的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剖析其从“倡导开放”到“选择性限制”的数据政策转变动因。同时,报告还揭示了国家安全、技术竞争与地缘政治如何重塑数据治理格局,对理解国际数据跨境流动政策演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

https://www.cigionline.org/publications/a-difficult-balance-privacy-national-security-and-the-free-flow-of-data/

声明:本文来自CAICT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