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失乐园丁/编译
自:美国陆军肯尼迪特种作战中心与学校2025年1月
【知远导读】《心理战评估与选拔准备手册》由美国陆军约翰•F•肯尼迪特种作战中心与学校编写,旨在指导心理战部队候选人员全面准备心理战评估与选拔(POAS)。手册分为三个板块:基础认知、传承与文化、准备与训练。
本手册为心理战部队候选人员提供了系统化指导,涵盖体能、心理、文化及职业发展,助力其成功通过心理战评估与选拔。手册全文约2.1万字,篇幅所限,推送部分为节选。
根据条令规定,心理战通过塑造和强化特定外国目标对象(个体与群体)的行为模式,在全谱军事行动(军事接触、安全合作、威慑、危机响应、有限应急行动和大规模作战行动)中实现美国军事与国家目标。作为美国国防部专门组建、训练、编配和装备的核心对外影响力部队,心理战力量具备以下能力:以低可视度方式影响外国受众、敌对政府和政权;支持或削弱对叛乱活动的援助;限制可能破坏盟友与伙伴稳定的冲突。心理战官兵接受专业训练,专精并擅长影响行动与欺骗行动,拥有在作战环境中影响特定外国目标对象行为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和行为模式。
心理战力量是抑制和预防冲突的战斗力倍增器,主要开展两大行动:军事信息支援行动(MISO)和国防部欺骗行动。此外,心理战官兵还根据需要执行跨部门活动和民事当局信息支援(CAIS)任务。
在当今全球互联环境下,心理战官兵的独特技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价值。随着作战型与生成型心理战力量的转型发展,他们将为作战司令部司令、军种组成司令部、机动部队指挥官和其他政府部门提供更优质的作战支援,其任务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心理战官兵必须持续适应不断变化的作战环境和局势,既要运用新兴技术和系统(社交媒体平台、电子战系统、通信技术等),又要保留在技术缺失环境(如低/无技术系统、面对面交流、印刷品、广播等)下的作战效能。此外,他们必须精通传播媒介的运用,并具备无可匹敌的信息内容创作能力。
心理战官兵为各级指挥官提供支援,常以小分队形式部署在许可、半许可、不确定和敌对环境中,远离后勤保障基地,执行涉及地缘政治影响的战区级行动。
更多关于心理战部队及行动的信息,请参阅《野战手册FM 3-53》。
传 承
心理战部队的历史
陆军特种作战部队历史学者公认,心理战分支是首个陆军特种作战部队团,其历史构成了美国陆军约翰·F·肯尼迪特种作战中心与学校(USAJFKSWCS)的基石。因此,心理战部队也被称为“真正的起源者”。
历史上,军队通过心理战瓦解敌军士气、赢得民众忠诚与支持,并推动军事与国家目标。自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几乎在每场军事冲突中都运用了这一手段。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才专门为此成立建制单位。
一战期间,美国远征军在情报部门(G-2)下属的新闻与审查处设立了宣传科,首次形成心理战能力。该部门的工作与英法盟军的类似行动相辅相成。盟军通过改装炮弹投放传单,并用飞机向西部战线敌军散播。在赫伯·布兰肯霍恩上尉(CPT Heber Blankenhorn)领导下,宣传科在战争期间散发了超过300万份传单。美盟宣传效果显著,德军将领保罗·冯·兴登堡和埃里希·鲁登道夫承认,这些宣传严重打击了部队士气。
两次世界大战间,美军未从战时宣传中充分汲取经验,也未制定未来计划。二战期间,美军心理战规模远超以往。通过盟军部队司令部心理战分队(PWB/AFHQ)、盟军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心理战处(PWD/SHAEF)以及战区、集团军和野战军层级的其他机构,美军在欧洲和远东开展了大规模心理战行动。
这些行动与美国战略情报局(OSS)和作战新闻处(OWI)的工作互为补充。二战还见证了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特遣编组的战术心理战单位,如机动无线电广播连(MRBCs)、战斗宣传队、心理战战斗队和广播站操作分队。
二战后,美军几乎放弃了心理战能力。朝鲜战争爆发后,高层任命罗伯特·A·麦克卢尔准将(BG Robert A. McClure)担任G-3(作战)下属的新心理战处处长,重建部队心理战能力。1951年1月,麦克卢尔准将更进一步被任命为五角大楼心理战办公室(OCPW)主任。
认识到保留心理战单位和能力的必要性,麦克卢尔及其团队在堪萨斯州莱利堡建立了心理战学校。五角大楼心理战办公室中的“副手们”——包括阿伦·班克上校、罗素·沃尔克曼上校和温德尔·费蒂格上校——共同完善了非常规战争的理论与实践,为特种部队的成立铺平道路。1952年,心理战中心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现自由堡)成立,用于训练陆军特种作战官兵。该中心逐步发展为今天的美国陆军约翰·F·肯尼迪特种作战中心与学校。
罗伯特·A·麦克卢尔准将,美国陆军特种作战之父
与二战后不同,朝鲜停战后,美军保留了一批心理战单位以满足冷战全球部署需求,包括第1和第5扬声器与传单连(L&L)、第1和第14无线电广播与传单营(RB&L)。1960年代初,“PSYOP”(Psychological Operations)一词取代了“PSYWAR”。
越南战争的非常规性凸显了心理战的价值。随着第2、4、7心理战大队(POG)和多个心理战营的组建,美军扩大了心理战编制。心理战单位支持了越战中的广泛军事行动,最著名的“招降计划”(ChieuHoi)在1963至1972年间促使约20万名敌军官兵投降。
美军撤离越南后,部分心理战单位被撤编或转隶陆军预备役(USAR)。越南战争的教训以及1980年伊朗人质营救行动的失败表明,需更重视特种作战和现代战争的联合作战性质。1986年《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案》推动了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USSOCOM)的成立。作为其陆军组成部分,第1特种作战司令部(后为美国陆军特种作战司令部,USASOC)纳入了第4心理战大队,正式将心理战列为特种作战活动。
自成立以来,心理战在每一场重大冲突、低强度冲突、维和及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1980~1990年代的格林纳达、巴拿马、伊拉克、索马里、海地、波黑和科索沃。2001年9月11日基地组织对美国的恐怖袭击,迫使美国在阿富汗、菲律宾、伊拉克等地展开反恐战争。心理战部队还持续协助全球伙伴国家对抗外国宣传。
尽管名称更迭,心理战的核心使命自一战以来始终未变:“向外国受众传递精选信息和指标,以影响其情感、动机、客观判断,最终改变外国政府、组织、群体及个人的行为。”全球任务规划与执行方法随社会、行为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演进。
心理战团徽与兵种徽章
一枚总宽1.25英寸的金色金属珐琅徽章,盾形纹章主体为三条纵纹(银灰、纯银与黑色),衬以绿色月桂环,中心斜置两把闪电剑,上覆金色国际象棋骑士图案。盾牌下方缀绿色卷轴,镌刻金色铭文“信服·改变·影响”(PERSUADE CHANGEINFLUENCE)。该徽章于1998年11月18日获批。
团徽象征意义
银灰、纯白与黑色代表心理战的三种形式:白色为公开行动,黑色为隐蔽行动,灰色为隐秘行动。
月桂环象征荣誉与成就。中心图案改编自心理战领章徽。国际象棋骑士代表迂回行动能力及对各类战争形态的影响。闪电剑象征速度与无与伦比的打击力。
幽灵军团徽章
需明确的是,幽灵军团(Ghost Army)从未实际佩戴此徽章,该标识是二战后与其关联的象征。此徽章不替代心理战兵种徽章,而是强调心理战分支与第23司令部特别部队(即幽灵军团)的历史渊源。
作为心理战两大核心职能之一,国防部欺骗行动是幽灵军团欺骗使命的现代升级版。幽灵军团是首支专为实施军事欺骗而设计、编组、训练和装备的机动多媒体单位,尤其擅长战术欺骗,通过伪造部队徽章和充气装备模型,诱使二战轴心国误判盟军兵力。
幽灵意象的渗透性与国际象棋骑士的无处不在(omnipresent)特质相契合,因此部分心理战单位采用“幽灵放射三道闪电”图案。特种作战招募营(SORB)在心理战征兵宣传中使用此徽章,第1特种作战训练大队(空降)第5营部分连队也将其作为单位标识,如A连直接采用幽灵军团徽章。
选拔标准
准备要求
根据年龄和性别,以往被选中的候选者在每项测试(陆军战斗体能测试标准的离心俯卧撑和陆军体能测试标准的3.2千米跑)中平均能获得90分。此外,这些候选人员还能以每英里低于15分钟的配速负重行军,并以每英里少于8分钟的配速在崎岖地形连续多日长跑。同时,他们需在陆军战斗体能测试(ACFT)中每项至少获得80分。
为确保最佳选拔机会,候选人员应在恶劣条件下持续达到这些标准。
标准与目标
声明:本文来自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