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欧盟出口管制论坛上,一位捷克籍欧洲议会成员直言不讳:欧盟必须彻底改革其出口管制机制,以应对美国和中国日益升温的域外限制。否则,欧盟将丧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动权,甚至连外交信誉都岌岌可危。

本次论坛汇集了各方专家,就出口管制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作为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委员,马克塔·格雷戈罗娃(Marketa Gregorova)在论坛上对欧盟和美国政府及行业官员发出警告。她强调,如果欧盟无法更有效地运用自身管制工具,并减少对中美在关键领域的依赖,后果将不堪设想。

她指出,美国正不断扩大其“实体清单”(Entity List),通过限制敏感半导体技术的出口来“管理”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与此同时,中国则推出关键矿产出口管制措施来捍卫国家安全,这已波及全球多家企业。格雷戈罗娃直言,这些举措虽服务于各自国家安全利益,但欧盟的回应显然滞后。“我们的威慑力量在哪里?能对抗美国域外规则的呢?”她在布鲁塞尔论坛上质问,“我们自己的欧盟实体清单又在哪里?”

格雷戈罗娃特别提到,美国实体清单的扩张正“重重打击”欧洲先进技术企业,其他域外管制则“侵蚀”了欧盟塑造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能力。从中国稀土出口限制一事即可见一斑,中国显然未将欧盟视为“严肃的独立玩家”,而更像是“事后补救的对象”。她举例说,中国本可从一开始就豁免欧盟企业,避免其卷入中美贸易摩擦,但现实是欧盟不得不紧急争取许可证加速审查或豁免。“这不是巧合,而是信号。”格雷戈罗娃说。

当然,她承认,中美双方都在借出口管制重塑供应链、引导技术路径,并捍卫国家安全。“欧洲不能再把出口管制当成狭隘的技术领域。”格雷戈罗娃追问,“欧盟的角色,又在哪里?我们是要继续受制于外部冲动,还是要让欧盟在出口管制领域发挥领导作用?”在她看来,欧盟内部缺乏对出口管制如何融入整体产业和地缘战略的“真正共同愿景”。更棘手的是,成员国间缺少“共享紧迫感”,没有一个中央机构来分析供应链风险和技术依赖。

她还点出欧盟在控制危险网络监视工具出口上的“持久失败”。这些工具易被外国政府或恶意行为者滥用。去年,欧盟终于发布期待已久的指南,指导出口商识别需限制的网络监视技术。但格雷戈罗娃认为,追责力度仍不足。一份近期欧盟报告显示,仅14个成员国提交了“完整或有意义”的网络监视项目数据。“忽略间谍软件出口,就等于宣告我们无力管束它。”她说,“欧洲企业仍在向高风险目的地输出这些侵入性监视能力。”

格雷戈罗娃还触及多边瓦森纳安排(Wassenaar Arrangement)的困境。该机制因俄罗斯持续成员身份而陷入停滞,莫斯科可否决任何新出口管制提案。“欧盟必须培养集体自主行动能力,尤其当多边体系被阻滞时。”她呼吁,“如何实现,由我们共同琢磨,但无所作为的代价正急剧上升。”

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专员马罗斯·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在同一论坛上附和:俄罗斯已“有效瘫痪”瓦森纳。“这迫使欧盟成员国和伙伴在多边框架外行动,威胁后者效能,同时增加欧盟单一市场碎片化风险。”谢夫乔维奇解释,如果国际协调缺失,欧盟层面无法交付预期结果,管制权将落回成员国,导致各国应用标准迥异,“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全然不同”。

格雷戈罗娃呼吁,欧盟的出口管制策略需超越“表面修补”,转向更“集中化”的路径,例如设立专属欧盟“分析机构”,实时监测供应链瓶颈。“出口管制如今已是经济安全与地缘战略的核心工具。欧盟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领导,这要求改革,甚至加大中央化。”她斩钉截铁地说,“有一点再清楚不过:若我们不能齐心协力,就将行动迟缓,或干脆躺平。”

免责声明

本文所述信息均来自合法公开渠道,我们不对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或准确性作出任何形式的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内容仅供分享、交流和学习之用,任何人不应将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为决策依据。因依赖本文内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由行为人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免责声明不构成法律、财务、医疗或其他专业建议,建议在做出任何决定前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声明:本文来自合规小叨客,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