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议员提出一项两党法案,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美国人的个人数据。
事件发生后,美国反思现有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不足,密集出台或推动十余部政策立法,力图改变被动局面。
产品定价难、专业人才稀缺、服务标准化难等“绊脚石”问题犹存,网络安全保险路在何方?
本文认为各国应当重新审视实施数据本地化理由的合理性,全面评估数据本地化是否可以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
随着“重建更美好未来”(Build Better World)等其他议案的通过,更多资金将不断涌入网络安全领域。
现有的传统安全防护措施和保护理念,已难以应对国家间大规模网络攻击,亟待依法依规、创新保护技术、改进保护策略、实施重点保护和强保护。
面对我国建设网络强国重要目标,唯有不断提升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潜在问题和隐患的发现能力,明确存在的能力短板、找到制约的因素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方能开创新的治理篇章...
美军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网络空间态势感知、监视、防御、攻击、指控,以及初具规模的综合一体化网络空间装备体系。
美最新联合情报公报显示--针对电网的未遂无人机攻击凸显类似威胁监管挑战。
美国国防信息系统局(DISA)提出的Thunderdome(雷霆穹顶),正式成为国防部零信任实施阶段的急先锋。
由于资产管理业务涉及处理大量的投资者个人信息, 因此《个保法》的要求将影响未来具体业务场景的设计。
作为全球第一个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规则安排,DEPA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发布,公开征求意见;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业开源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意见》;美国通过《K12网络安全法》,加强中小学网络安全保障…
新加坡《网络安全战略2021》体现出五个新动向及特点。
澳大利亚的网络作战力量集中在澳大利亚信号局(ASD)和澳大利亚国防军(ADF)两大机构,其它机构也在为澳方的网络作战能力提供支撑,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网络作战力量体系...
标准是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的坚实基础,国内外都在加紧开展相关标准建设工作。
从上任之初由网络安全事件牵引的“应急式”被动反应转变为重点突出、多措并举的主动作为,具有拜登特色的网络安全战略正在成形。
以下是11个容易产生误导作用的网络安全流行语。
随着人工智能、博弈论等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软件定义网络(SDN)、云计算、虚拟化等新技术的成熟,“欺骗防御”已经远远超越了蜜罐的概念,取得了新的发展。
大多数政府官员似乎并不完全接受彻底禁止支付赎金的想法。专家表示,更好的选择是强制受害者报告勒索软件攻击。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