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T-C-23新样本通过仿冒Acrobat更新,并通过显示含有政治主题的诱饵PDF文件,诱骗用户安装使用,随即窃取用户信息并控制设备。
报告指出,间谍活动开始减少,而以金钱为目的的网络攻击正在增加。
从这份报告可以看出,医疗行业是所有行业中唯一一个内部威胁大于外部威胁的行业。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实现网络服务提供者收集共享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是一个亟待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英特尔称,关于微架构数据采样安全问题,公司近期的很多产品已经在硬件层面得以解决了。
深网和暗网论坛及市场长期以来都是非法活动的集中地,同时也是非法活动防御者宝贵的数据源。
在如火如荼的数据安全立法时刻,不妨平心静气地思考一番,《数据安全法》所说的“安全”究竟是什么?
目前,我国各互联网公司都会声明用户对于自己的账户仅具有使用权,数据抓取者仅依据用户本人的授权便进行数据抓取,难免会遇到法律纠纷。
因韩国数据分析公司Rankwave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遵守Facebook的数据政策,Facebook已对该公司提起诉讼,指控违反合同约定。
《数据泄露通知法》修正案要求,向受影响个人和司法部长(如适用)发出通知的时间从45天缩短至30天。
eDNA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或将成为生物大数据获取的新的隐秘方法。
网络安全专家发现不安全MongoDB数据库公开暴露在互联网上,数亿印度公民的个人可识别信息(PII)毫不设防。
土耳其个人数据保护机构称,就社交媒体脸书去年泄露用户数据影响土耳其用户事件,该机构于今年4月对脸书罚款165万土耳其里拉(约合27万美元)。
2019 DBIR 凸显出经济利益驱动的网络攻击正在全面增长,已经超越了出于网络间谍目的的攻击。
与往年相比,本届Google I/O大会似乎没有特别让人惊艳的亮点,但几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进展,还是体现了谷歌作为大公司对于隐私问题的思考与责任感。
MIT的最新研究对神经网络的对抗样本问题给出了非常新颖的解释和实验论证:对抗样本不是Bug,它们实际上是有意义的数据分布特征。
近日,欧盟批准了“开放数据和公共部门信息再利用的指令”建议,旨在改善公共数据可用性与创新性,进而推动AI等数据密集型技术的发展。
新加坡高级部长表示,新加坡已经制定了《个人资料条例》法案,要求公共机构及其官员在发生数据泄露事件时承担责任。
美国在线辅导市场“Wyzant”遭遇了数据泄露,涉及超200万注册用户和超76,000名活跃辅导员。
据爆料,AT&T、T-Mobile和Sprint都将用户手机实时位置的使用权卖给了一个由中间人组成的公司网络,最后落入赏金猎人之手。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