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美国防工业协会(NDIA)在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举行“太空与导弹防御工作组”特别会议。美导弹防御倡导联盟(MDAA)主席里基·埃里森发表主题演讲“‘金穹’计划对美国意味着什么——一个外行人的视角”。航天防务公众号对主要内容进行了编译,如下所示。

引言:战略竞争的新时代

随着全球战略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传统防御模式已难以应对21世纪的新型安全挑战。俄乌冲突表明,现代战争的核心已超越精良武器系统的对抗,转而呈现“以少胜多”的典型特征。在此背景下,“金穹”计划并非一个渐进式的武器采办项目,而是一次必要且意义深远的战略调整。该计划旨在重构美战略威慑体系,推动国防重心从依赖“单一平台”向发挥“数据”的决定性力量转型。《导弹防御授权法案》(MDAA)白皮书对“金穹”计划进行了详细的战略分析,阐述了传统威慑理念的过时性、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架构、21世纪的技术革命,以及维持该体系架构运转所必需的全球联盟网络。

1.战场格局的转变:为什么旧的威慑模式已经过时

要论证“金穹”计划的战略必要性,必须首先认清美当前国防态势中存在的短板与局限。近期的冲突表明,原有威慑体系已显露出脆弱性与过时性,迫使美必须对其利益维护方式与威慑路径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评估。

1.1乌克兰催化剂:规模压倒精良的经验教训

俄乌冲突是推动战略思维转变的主要因素。这场冲突表明,现代战争已从“单一系统”或“少数系统”的对决,转向“以应对大规模攻击”为核心的能力对抗。有效的威慑取决于可靠地抵御并压制无人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的大规模攻击,并对“对手发动压倒性的反击”。

构建规模化、弹性化的防御体系迫在眉睫。俄军对乌克兰城市的持续打击,揭示了欧美国家在防御体系的脆弱性。有评估明确指出,“欧洲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个美军基地或任何一个外国基地都不能承受俄式强度的猛烈袭击”。

1.2步调威胁:遏制中国核心地位

美将遏制中国视为“头等大事”,为“金穹”计划带来了首要的战略抉择:是将其纳入对华威慑体系,还是定位为独立的国土防御项目。这是一个关于资源分配的核心问题,将决定“金穹”计划的最终规模和目的。

1.3传统威慑的局限性

当前战略环境已超出传统威慑模式的应对范围。虽然美国核武库具有终极威慑力,却未能阻止常规战争及有核国家参与冲突。

“金穹”计划不是对旧威慑体系的重构。过去几十年,美国在缺乏同等竞争对手的国际环境中形成了高度规避风险的国防文化,通过依赖打造“精密系统”应对实力悬殊的对手。在此逻辑下,美可不计时间成本追求系统的极致性能。然而,面对具备大规模部署能力的对手,继续依赖昂贵、精密但数量有限装备系统的战略已走进“死胡同”。美必须寻求发展更注重经济性、网络化与规模化的作战手段。

2.“金穹”计划:向以数据为中心的范式转变

“金穹”计划是对美国防体系的根本性重构,标志着国防重心从连接“单一系统”向整合“强大的、综合性的、决策级数据”转型。

2.1核心使命:从系统集成到数据集成

“金穹”计划的最终目标是“汇聚全域所有数据”,并依托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处理,构建可支撑战略决策的完整、清晰、全面的信息图景。该计划标志着“系统集成”向“数据集成”转型,其关键目标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是收集。从所有可用来源全面收集全域传感器数据,消除因“信息孤岛”造成的宝贵数据流失。二是整合。将数据融合为统一、连贯的作战图景,打破军种壁垒,实现真正的联合作战。三是决策。借助人工智能,为领导层提供全面、清晰的信息支持,以迅速做出明智的战略决策。四是行动。基于决策结果,将目标数据无缝传输至最合适的动能或非动能武器系统,以达成预期作战效果。

2.2基础技术支柱

“金穹”计划由以下核心技术和战略支柱共同支撑:

一是云基础设施。混合云架构通过融合“全球最大的商用云服务”与“安全、专用的军事云环境”,为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扩展提供基础支撑。二是以规模制胜。为应对大规模威胁,“金穹”计划推动国防体系转向发展“低成本武器”。美军通过放弃昂贵的集成传感器和识别组件,实现武器系统的“简化”,并依赖于“金穹”计划数据网络提供的“多重非有机传感”(通常指利用非生物材料(如无机物、金属、陶瓷等)实现的多模态或多功能传感器技术)能力,以经济可行的方式,部署足以对抗同等对手数量优势的作战力量。三是天基拦截弹。天基拦截弹是美总统提出的优先发展事项,“能够精确定位世界任何地点发射的任何导弹,以获得绝对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了战略格局。美通过“奖金激励”等新兴快速采办方式推动天基拦截弹发展,旨在取代传统陆基拦截系统,构建真正覆盖全球的防御屏障。

2.3重塑威慑逻辑:定义美国主导权

“金穹”计划的核心是重塑“美国主导权”,这要求进行差异化的战略信息传播:对盟友,应强调其提升集体防御能力;对中俄,应“清晰、明确、有力”地展现美国的决心和实力。

3.工业革新要务:塑造速度、风险、创新文化

“金穹”计划要求彻底打破“安于现状”的传统思维,塑造以速度、风险承受能力、持续创新为核心的新文化,推动国防工业变革。

3.1直面风险

美国防工业界“极其厌恶风险”的文化,与硅谷推崇的“敏捷快速”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源于“单极霸权”时代,政府可“从容不迫、零风险地打造精密的武器系统”;后者以埃隆·马斯克为代表的私营部门负责人将失败视为通往成功的“一个数据点”,与惧怕负面报道、唯成功论的文化截然相反。

3.2挣脱传统束缚

推动文化变革的主要障碍是体制与财务上的惯性。美国防工业“所有的利润都来自传统系统”,而继续投资这些平台无异于“在一战中购买战马”。未来,新型体系架构将由低成本武器系统和多传感器网络构成。

3.3采办与创新的新模式

“金穹”计划将打破传统僵化的采办流程,通过“奖金激励”等机制驱动“高速开发”,为小型企业创造了“抢占先机”的重要机遇,使其释放颠覆性潜力。而传统国防工业必须推动以“流程为导向”向以“敏捷快速”为中心的文化转型。

3.4自上而下的领导力要求

深刻的文化变革“必须自上而下地推进”,要求领导层勇于挑战官僚体系,推动革命性变革,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4.全球棋局:整合盟友,构建集体威慑

在大国竞争时代,“金穹”计划成功的核心前提是有效整合盟友。美以数据共享和战略互信为基础,建立集体防御体系,以对同等对手构成可信任的威慑。

4.1联盟合作的必要性

面对战略现实,美既缺乏足够的资金,也“不具备独自击败中国的能力”,必须借助盟友支持构建有效的联合威慑。

4.2数据共享:联盟的基石

“数据共享”是构建联盟关系“最有力、最切实可行”的方式,将为“金穹”计划提供关键支撑。美军可通过盟友数据共享扩展全球传感器网络,实现“以大规模手段对抗精良作战平台”的战略。同时,数据共享也扩大了“金穹”计划的防御范围,构建起更强大的联合威慑网络。

4.3应对联盟的挑战与机遇

整合盟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每个关键战区都有具有独特性,必须妥善处理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序号

合作伙伴/区域

分析与战略考量

1

加拿大(北美防空司令部)

加拿大的参与至关重要,承担了北美防空司令部40%的预算

主要挑战:加拿大只关注防空和反巡航导弹,美需要鼓励其全面、广泛参与“金穹”计划,以应对弹道导弹和高超声速导弹

2

欧洲(北约)

欧盟的复杂性在于其内部构成的多元化。目前,北约面临的挑战是在东翼构建统一的数据网络

3

印度洋-太平洋

印太地区是美国防部“重点关注区域”,其核心是台湾。目前,美陆军通过“地面反射”系统等,在第一、二岛链共享数据,以在广袤而关键的印太地区共享统一作战态势图

5.赢得叙事:凝聚国家意志,迎接世代挑战

广泛的公众理解和持久的政治共识,是技术先进、战略缜密计划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础。“金穹”计划的成功取决于能否赢得叙事战,并凝聚支撑其贯彻到底的国家意志。

5.1里根时代的“星球大战”计划

为赢得长期支持,“金穹”计划必须以清晰、大胆且令人信服的方式“向公众推销,并与‘星球大战’计划作对比”。“金穹”计划必须能够激发公众的想象力,建立起跨政府周期的持久政治共识,从而避免因政治变动或预算争夺而“夭折”。

5.2针对危险世界的大胆宣言

“金穹”计划的核心叙事是明确将“金穹”计划与应对中国威胁,实现“保护人民未来安全”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于证明该计划所需的巨额投资和革命性变革至关重要。

5.3反制虚假消息的认知战

任何大胆宣言的发布,都必然引发舆论风暴,国内反对派和同等对手一定会借机炮制“虚假叙事”。因此,美总统必须果断发声,以真实、有力地陈述主导公众讨论,清晰简洁地阐明威胁、解决方案,以及国家未来的利害关系。

6.呼唤新一代国防领导力的行动号令

“金穹”计划是一次根本性的战略转向,要求在4个关键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以应对数量优势的挑战并威慑中俄等同等对手。

一是技术。优先发展数据集成能力,以在高强度、高烈度的冲突中赢得决策优势。二是文化。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以在规模与速度的竞争中通过创新超越对手。三是联盟。建立基于数据共享的联盟体系,打造对抗大国对手的全球传感网络。四是国家意志。通过大胆、清晰的战略叙事,凝聚公众力量、形成政治共识,以世代应对步调威胁。

(来源: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贾相晨

声明:本文来自航天防务,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