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召开关于人工智能深度伪造的听证会,公开谈论了深度伪造技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风险及防范和应对措施。
本文从准确率、覆盖率、效率等方面,详细对比了四种漏洞修复策略,希望能够给漏洞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素材。
本文分析了移动芯片ARM和移动操作系统安卓,以及正在发展的智能计算机产业,探讨了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何才能建立有竞争力的应用科学技术体系。
5月28日,英国发布第四个“开放政府国家计划2019-2021”,承诺增加政府中的公共参与程度,促进公共部门创新。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先后发布两份报告,系统介绍了美国数据保护立法现况以及在下一步立法中美国国会需要考虑的问题。
魏昊在论坛上发表致辞,就数据安全审查认证制度的体会和大家交流。
本文为平衡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必要原则”与大数据创新提出了可能的解决之道。
该部门正在寻找一个新的平台,通过指纹、虹膜和人脸,以及最终的DNA、掌纹、伤疤和纹身来识别人。
在李艳丽看来,对于信息化工作,网络安全永远是底线,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是保障,主动服务和沟通是提升信息化满意度的有效手段,而团队建设则是最暖心的法宝。
在这起案件中,经鉴定涉毒语音确系出自嫌疑人本人,该鉴定意见成为确定嫌疑人参与毒品交易的最直接的客观性证据。
在数据治理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不足与过度,安全需求与自由焦虑,监管的扩张冲动与能力匮乏,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冲突,始终相伴相随。
本文整理了 Gartner 预计将在 2019 年影响 CISO的七大安全和风险管理趋势。
本文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App到底应不应该在申请权限时充分向用户告知目的。
远望智库近日召开沙龙《漏洞生态:管控?培育?》,针对6月18日工信部发布的《网络安全漏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展开讨论交流,形成主观观点成文。
本文采用综合集成方法,融合多学科视角和多个层面、多利益相关方需求,充分利用文献研究成果、实地调研访谈等多种信息,把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层次的体系构成要素进行有机...
不知不觉,距离GDPR生效已经过去一年。不论是数据治理的微观场域,还是世界政经的宏大格局,均可谓波澜壮阔、风云诡谲。
当事人秦先生以为是汽车站工作人员查身份证的正常坐车手续,结果竟“被刷脸”,差点办了一张电信手机卡。
网络安全市场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是很热门的话题。而与美国成熟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往往面临着一大共通难题:网安业务的未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个草案包含了每个机构开展工作的具体可交付成果,以及由多个机构共同协作推动的政府行动。
美情报高级研究项目署希望寻找学术界或行业助其整理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十个科技领域过去若干年的历史数据,以形成一个可用于预测技术发展路径的数据集。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