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采取数据库运维操作全审计、数据库安全风险模型实时监控等措施,完善大型国有银行现有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报告收集了9家商业银行10个具有典型意义并取得积极成效的开放银行数据保护实践案例,据现状提出政策、标准、技术研究的完善建议,进一步有效推进开放银行生态建设。
本文针对银行业机构不同的岗位群体进行分类画像,总结出五大类群体,以便对其开展“全员基础安全意识培训+‘千人千面’个性化实测”。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0年颁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维护用户合法权益。
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深入推进,银行网络安全体系持续升级,并逐步向全面防护、攻防能力相长的新体系演进。
银行应强化智能意识、完善组织机制、优化制度流程和夯实数据基础,加快信贷智能风控体系的建设,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需要。
大会以“促进商用密码融合创新 打造数字经济安全屏障”为主题,集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共同探讨新一代商用密码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
如何加强终端的安全管理,抵御外来攻击,确保数据得到有效保护是金融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金融 个人网络消费信贷 信息披露》《金融行业开源软件测评规范》《互联网金融智能风险防控技术要求》《互联网金融 个人身份识别技术要求》。
本报告发现由于国际机构仍然在加强审查,中国企业越来越难以在一系列制裁压力下在俄罗斯境内运营。
工商银行业务研发中心在灰盒测试领域积极开展创新探索与实践,通过引入数字化、灰盒化、透明化等测试方法,显著提高了案例设计精准度,扩大了对高风险场景覆盖面。
公约从依法合规、数据保护、数据治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据赋能、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自律要求,并对公约执行的过程做了明确规范。
报告创新提出了“管理面与数据面切分,管理面分模块定义,数据面逐步解耦”核心理念的隐私计算互联互通统一框架方案。
本文基于信用卡欺诈检测动态模型研究项目,探索使用博弈论对抗学习方法来模拟欺诈者的最佳策略,并先发制人地调整欺诈检测系统,提升其应对潜在威胁的能力。
《办法》施行将满6个月,数据出境需依法申报评估。
共50家零信任厂商产品材料通过专家最终审核,行业应用模块共44家厂商的材料通过最终的审查,“最受行业欢迎厂商”共5家公司上榜。
需要数据库企业、金融机构、学术研究机构、标准与检测认证机构等协同发力,共同弥补数据库技术产品存在的不足,加快完善我国金融业数据库应用生态。
国家此前对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支持力度较大,这次又加大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对于教育信息化行业可谓意义重大。
隐私计算成为数据要素价值安全释放的“技术解”之一,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金融风控、营销推荐、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身份信息作为个人信息数据的钥匙,其安全性、便利性直接影响金融数据要素价值。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