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表示,如果俄罗斯对美国的企业和关键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攻击,美国“已准备好应对措施”。
限制包括技术在内的美国商品以及使用美国设备、软件和蓝图生产的外国商品出口到俄罗斯。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可能会扩展到太空,预计 GPS 干扰和欺骗将继续存在,并敦促军事和商业太空运营商为可能的网络攻击做好准备。
本文研究了美国 CUI 安全管控的法律法规形成、管理机构设置和流程,重点分析了美国CUI 安全管控技术标准体系。
各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网络空间武器装备的研制部署,推动新兴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谋求塑造军事发展和未来作战的新优势。
本文将根据目前已经监控的攻击情况结合公开的情报对本次冲突下的网络攻击分析梳理和分析,同时进一步对近日出现的新型数据擦除恶意软件进行深入剖析。
匿名者声称在48小时内攻陷了包括油气控制系统在内的300多个俄方网络目标,该组织网攻动向警示我国关基运营者应提高警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短视频的流行更加促使现代化战争进程“毫无隐瞒”,为各国利用“宣传”“虚假情报”与“心理攻势”等手段谋求战场优势提供了空间。
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国外媒体也披露了与之相关的对抗情况。美国华盛顿邮报甚至将社交媒体称为“俄罗斯-乌克兰对峙的关键战场”。
数据库共享和市场Raidforums的管理员宣布将关闭从俄罗斯连接的用户;Conti勒索软件组织表示“全力支持俄罗斯政府”,并威胁要对任何反对俄罗斯的人发起网络攻击。
俄乌冲突中的网络攻击,竟暴露美国重大网安弱点!“新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防不胜防。
通过建设完善的防御体系,提升人员的防范意识,可以有效减少被零日攻击的机率,降低零日攻击造成的损失。
在俄乌冲突中,网络攻击“魅影”再次如影随形。
对俄实施大规模网络攻击成拜登政府考虑选项,中国国家网络安全或遭池鱼之殃,被卷入美西方与俄网络冲突的风险渐高。
ZeroFox情报团队日前发布《2022年威胁态势预测》报告,对网络领域持续增长的威胁进行了预测性分析。
拜登已收到一份可供美国实施大规模网络攻击的选项,这些攻击旨在破坏俄罗斯维持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的能力。
作为一种舆论战手段,“信息恐怖主义”的最终目的应该并不是真的想要出现战争,而是希望停留在制造紧张局势这一层面,从而从中渔利。
乌克兰重要政府单位和银行再次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网站陷入瘫痪被迫关闭。这是乌克兰本月第二次、今年第三次遭受大型网络袭击。
超级大国凭借全球舆论场的话语权优势公开实施认知域行动,是此次美俄乌克兰博弈的最引人注目的新特征。
快速揭露乌克兰政府及银行网站遭攻击为俄罗斯黑客所为,从侧面说明拜登政府或已改变其运用网络攻击溯源手段获取地缘政治效益的思路。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