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了基于可信计算的网络纵深防护体系,探讨了该体系在云计算平台中的应用可行性,并重点分析了授权决策过程,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安全机制自我防护能力弱、被动防护的问题。
本文分享的是南方科技大学张殷乾教授的报告——《打造机密计算的安全底座》。
人工智能语言模型被滥用的三种方式,即“越狱”、协助诈骗和网络“钓鱼”、对数据“下毒”。
报告通过比较12个常见的开放数据评估指数和工具在概念、范围等方面的异同,衡量其在评估方面的有效性和覆盖性,对未来评估指数和工具的开发或修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本届大会以“全栈创新 从可用到还用”为主题,相关单位7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数字化时代网络威胁更加复杂、破坏性更强,应对网络威胁需要协同创新。今年年初人工智能(AIGC)的爆炸性出现并作用于网络安全领域,印证了“强强联合”的必要性。
对新出现的和未来的网络安全挑战的预测,该局试图通过提高其成员国和利益相关者对未来威胁和对策的认识来提高欧盟的网络安全复原力。
谷歌云Security AI Workbench可为安全产品提供支持,以其独特方式解决三大挑战:威胁过载、工具繁琐和人才短缺。
本文试图通过总结以网信部门为主的各监管部门职权及活动的方式,协助企业有序应对监管行政执法领域即将进入的深水区。
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副主任徐春学受邀参加并发表“数字政府背景下的数据安全风险与应对措施”主旨演讲。
近年来,海外数据开放银行发展迅速,形成了新的服务业态,展现出一定优势,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坚定信心、长期发展,解决关键安全问题,保障安全“零事故”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作为样本文献来源,探索相关研究热点及对其中的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回顾梳理“数字法治政府”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简要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风险,并给出了一些可能的保护措施。
美国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局针对日益增多的云安全需求,发布《云安全技术参考架构》,旨在为行业建立更加成熟和全面的安全标准。
从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以及法治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以持续有效进行数据安全防护为核心,既要把握好与业务之前的紧密联系,又要兼顾效率与稳定可靠之间的平衡。
Generative AI和Cyber Security是当下持续火热的赛道。
研究论文分析了即时通讯应用程序中用户隐私泄漏问题,系统性测量了提供移动消息服务的服务器的地理分布,阐述了通过时间测信道提取用户位置信息的方法。论文发表于网络安全...
2023年4月11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本文将对该办法中的法条进行逐一解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文件。
微信公众号